过,也没参与过什么党政,所以他既不会受牵连去,却也没办法升。只能就这么在官场上起起伏伏,蹉跎了大半辈。
这些年回了京,詹大人也是血雨腥风的。只不过他再没有被贬去过,全赖连亭给他介绍去了一个好衙门——都察院,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御史台。
詹大人和御史这个职业,那真是茶缸遇到了茶杯,完搭。整天弹劾这个,弹劾那个,快乐的就像瓜田里上蹿的猹。偏偏他还是言之有、不怕得罪任何人的那上奏,今天可以骂杨党里的谁纵容小舅欺占民田,明天也可以参阉党里的谁与寡嫂不清不楚。
反正就一个原则,谁的面也不给,他睛里就容不一粒沙。
而皇帝上位后,这些年为了开辟官场言路,正好提了不以言获罪的新规则,詹大人也就顺风顺的走到了今天。
弹劾成功一个大案,他就升半级,如今已经快要成为都察院的老大了。
詹家兄弟成了名副其实的衙,再不是当年外舍里任杨乐欺凌都不太敢回击的小角。只不过他们自己还是觉得自己更像民生,因为他们亲爹就是这么铁面无私、刚正不阿,是真的一便宜都不会给家里人占的,哪怕是他的亲儿。
说真的,比起小时候,大后的詹二对这样帮理不帮亲的父亲不是没有过怨言的。
也因此,在刑整理到父亲的资料时,他才会如此开心。迫不及待和最好的朋友们分享了他爹当年不少峥嵘岁月时的糗事。
没有谁是一成起来的,詹大人年轻时也过很多傻事,最严重的一次他甚至了诏狱,差一就不来了。也就是在那一次里,廉大人为了捞他被贬去了晋地当官。
其实当时一起被贬的还有另外两个朋友,他们一共四个人,年少轻狂时,在书院里还有个“武陵四杰”的衔。他们是同一年拜的书院读书,又一同参加了和光三年的科举,廉中探,其他三人也都在二甲之,风一时无两。
那真的是一个风起云涌、群星璀璨的时代,二百一十六名士中,光因擅诗文而名的就有十数人。
如今这些人中,有些虽然已经远离了官场,却成为了文坛的一代大师。有些人甚至已经去世了,却留了足以传诵千载的名篇。
其中与詹大人关系最好的三人,一个廉已经官至刑尚书;一个弃笔从戎,戍边北疆,从小兵重新起;还有一个场最惨,全家发了宁古塔。如果算上詹大人当年的一路南和廉被贬晋地,他们四个人可以说是天各一方,都没落得什么太好的场。
这也是和光三年的士们最真实的写照,除了向杨党低的廉,所有人都不得善终。
当然,如今詹大人重新爬起来了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